见习记者欧阳一茗 通讯员朱艳青
理学院应用物理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方奇,本硕在永利官网就读,现已通过武汉大学博士生的面试,读研期间共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收获多项荣誉奖项。
一路钻研,不断向上
“他是一个努力钻研,对科研很感兴趣的人。”同一个课题组的张晓琳称赞到。从本科的迷茫到毕业时的不服输,从读研期间的硕果累累再到拿到武大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一路走来,刘方奇努力钻研、永不言弃。研一的论文的发表过程极为坎坷:研究课题临时更换、论文投递屡屡遭拒......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题的研究,最后顺利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论文被拒后,刘方奇不断反思修改。“后来,我总结了原因,一是早期阅读的文献不够,导致论文的质量差;二是投稿的经验较少,比如论文的格式问题,图形绘制问题等等。”这些经验启示为刘方奇后来的论文发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研二后,刘方奇论文高产的同时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共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6篇(共一作者2篇),授权专利一项。获得国家奖学金,湖南省光学科技进展奖等奖项和荣誉。
刘方奇在研究中经常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但他毫不懈怠,调整参数从头再来,“有时会花一个通宵来修改计算,直到算出满意的结果。”刘方奇回忆道。在国防科技大学参与吴坚老师课题组的实验工作时,有时遇到设备搭建的问题,可能要花上一整个月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不断的调整试验。但刘方奇从不曾轻言放弃,最后收获了国防科技大学老师的极高评价,“工作做得还不错!”
谈及如何应对这些令人心烦的情况,刘方奇有自己特别的方式——疯狂睡觉加上户外运动。据悉,他曾是足球队的成员,也是学院羽毛球比赛的亚军。劳逸结合让刘方奇能够更好地投入科研。
一路陪伴 共同进步
在一个人论文课题比赛的忙碌中,经导师介绍,刘方奇有了队友兼师妹王通通的帮助,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二人逐渐熟悉,成为了情侣。他们相互努力相互帮助,作为跨越两个校区的课题组,资料的整理,包括一些会议比赛的准备,青山校区的王通通为刘方奇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国防科技大学的联合学习培养时期,几乎每晚熬夜至两三点做实验写论文的刘方奇,在王通通的陪伴下有了精神上的慰藉。“我们会交流一些项目上的心得,当然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分享。”刘方奇回忆道:“有她陪着晚上不会太犯困,比较有效率。”在二人作为小组的课题研究中,一次文章需要进行返修,回复审稿意见,但由于截止日期较短,二人便通宵画图处理数据,写返修稿子。“两个人一起会轻松很多,呆在一起努力的氛围真的很棒。”刘方奇笑道。
面对采访,王通通表示刘方奇对科研有很大的热爱,有时间就是看文献,学习新的知识和软件,时常有一些新奇的想法。“我们有什么问题他都会帮忙解答,性格特别好,对师弟师妹都特别关注,乐于帮忙!”王通通道。
一路引领 指导前行
谈到感谢,刘方奇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导师朱思聪。从课题的研究学习,到失败的博士面试后细心的安慰,每一段艰难的路都有导师的身影。在国防科技大学合作的研究课题时,导师给予机会去学习和共同合作,在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后,刘方奇感慨道:“我的导师给我的一些指导和机会不必别人少。”
如今已通过武汉大学博士复试的刘方奇回想到在国防科技大学面试被拒的低落时期,“那是我比较低迷的一个时期,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我的导师会很关心,在每周一次的组会后会找我谈话劝慰、陪我规划。”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十分尊重刘方奇的选择,即使是自身也不甚擅长的领域,也会鼓励他去尝试去完成。
朱思聪对于刘方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用“勤奋、创新、积极沟通”来评价刘方奇,他强调:“刘方奇不仅在科研方面他学习主动对自己有要求,他有段时间通宵做实验,理论和实验两手都抓。并且他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在付诸于实现,敢想敢做。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有问题都会主动找老师沟通。”
在面对学弟学妹的寄语,刘方奇送出了一直激励他前行的一段话:“做科研也许更多的并没有金钱,但是当很久以后,这些或许是能证明你存在的东西。”他表示,在科研方面的学习研究中最需要的就是静下心去计算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