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生
首页 / 学者学生 / 正文

初心印记——专访十名师生党员

发布者:蒲亚杰 周嘉豪 张诚 周婉丽 黄淑彤 谭垚 编辑:陈孖川 发布时间:2021-06-28 浏览次数:

初心印记——专访十名师生党员

武科大网讯(通讯员蒲亚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为献礼建党百年,校团委历时8个月,邀请10名学校1920后到2000后的各年代党员代表,讲述入党初心、爱党情怀,通过个人故事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

受访的永利官网十位党员代表年龄最大相差73年。他们中有人在建国初期入党,愿做党的一颗“螺丝钉”;有人看淡种种荣誉,却坚持手写入党申请书20年;有人将党员使命融入教书育人,培养桃李满天下;有人从小将爱党爱国铭记在心,每每回忆起入党都激动落泪;有人坚定“一心为党”,每日生活三点一线,只求为国家钢铁行业做出突破;有人将科研转化为实业成果,将知识用于研发产品突破产业瓶颈;有人国外留学后毅然回国,只求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贡献;有人两年守卫祖国边疆,用青春讲述党员精神;有人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感染新冠恢复后捐献血浆......

1930后党员代表、机械学院老教授湛从昌,1958年就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却因为家庭社会关系等原因,迟迟无法通过入党审查。但是这并不影响湛从昌加入共产党的决心,申请书一写就是20年,并且一直主动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始终保持入党的初心,毫无动摇。

1990后党员代表、2020年“最美大学生”闻健的入党初心则是部队里的老班长。 “穿上了这身军装,就不能怕牺牲。”“我是党员就要先上。”“永远要干的多而不是得到的多。”总是埋头默默做事的老班长成为闻健心中对党员形象的最好刻画,在闻健心底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

全国“青马班”学子黄雅慧主持对十名党员的访谈工作,在从00后开始不断往前的采访过程中,她表示自己深受震撼:“100年春秋,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十位党员代表身上不变的是对党的热爱,为党为国奉献的决心,这也正是武科大党员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黄雅慧表示,在碎片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上会出现否定革命英雄和革命精神的言论,而举办这个活动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受消极评价的影响,我们身边就有那些不求名利、舍小为大、主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榜样。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个。”除了编制访谈录,制作照片集,该校还拍摄视频,每位党员都按顺序演唱科大改编版的《祖国不会忘记》中的前九句歌词,并组合成视频。

校团委书记潘丽莎表示,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向全校师生展示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员的入党初心、成长经历、爱党情怀,激励每一位党员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生。

序 言

黄雅慧

悠悠百年,航海梯山。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伟大历史,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从诞生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经过一百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信念。这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是属于时代的记忆,也是属于每一个时代共产党人的记忆。

从五十多人到九千多万,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当逐字逐句写下入党志愿书时,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成为共产党员的瞬间,他们又在想什么?为此,校团委联合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工作处,走访了永利官网10位出生于1920到2000年不同年代的共产党员代表,通过聆听他们的入党初心、成长经历、爱党情怀,找寻赓续百年的武科大红色基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受访的永利官网十位党员代表年龄最大相差73年。他们中有人在建国初期入党,愿做党的一颗“螺丝钉”;有人看淡种种荣誉,却坚持手写入党申请书20年;有人将党员使命融入教书育人,培养桃李满天下;有人从小将爱党爱国铭记在心,每每回忆起入党都激动落泪;有人坚定“一心为党”,每日生活三点一线,只求为国家钢铁行业做出突破;有人将科研转化为实业成果,将知识用于研发产品突破产业瓶颈;有人国外留学后毅然回国,只求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贡献;有人两年守卫祖国边疆,用青春讲述党员精神;有人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感染新冠恢复后捐献血浆......

73年春秋,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十位党员代表身上不变的是对党的热爱,为党为国奉献的决心,这也正是武科大党员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周世倬:国之所需 我之所为

记者 张诚

周世倬教授,材料与冶金学院退休教师。1927年3月出生于河南商城,1986年2月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著有全国通用教材《炼铁学(上册)》、译著《高炉冶炼现象的分析》等,先后发表《包钢炉瘤及炉渣排碱》《高炉内碱金属盐类的富积顺序与循环特点》等多篇论文,曾参加包钢炉瘤攻关全国专家组,并做出重要贡献,受到冶金部表扬。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祝愿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富强,年轻的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好国内外科技前沿知识,你们能有更好的未来。”94岁高龄的周世倬说。

“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1986年入党,至今已有35年的党龄,作为一名老党员,周世倬一直以来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国之所需,我之所为”。

周世倬在北京钢铁学院工作期间,一直担任全校教工团支部书记。当时,苏联的炼铁专家在东北工学院交流。为了学习相关技术,周世倬被派去东北。

学成归来后,周世倬便成为了北京钢铁学院的教学骨干,并写了入党申请书。

“我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我要在科技战线上做一个为党、为国家服务的螺丝钉,一个拧得上、用得上的螺丝钉。”周世倬说。新中国十周年,为献礼祖国,他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炼铁学(上册)》,以此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后来,周世倬被调往武汉钢铁学院,从讲师到副教授,他想为国家做事情的愿望愈发强烈。他进入包钢炉瘤攻关全国专家组,先后为包钢、武钢等企业做出较大贡献。

“当时,包钢集团作为拥有七万职工的大企业,一直被铁矿石中碱金属处理的相关问题困扰。冶金部组织攻关,我们就日夜奋战。”问题解决后,周世倬主动提出不要奖励,只保留了当时企业写来的感谢信。

如今,躺在档案袋里泛黄的纸张记录了这位老人当年的贡献。

问及这样做的原因,周世倬说:“我从一名一无所知的青年到能做点儿事情的知识分子,离不开党的培养,为国家做事是我的本分。”

“做党用得上的小小螺丝钉”

从接受党的培养到如今,几十年的光景,周世倬与党共同成长。他说,党与人民心连心,党始终贴近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服务到根子上、骨髓里,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党都无法复刻的。

对于党如何贴近人民,周世倬举了三个例子:叙利亚撤侨国家积极有效的行动、八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以及抗击新冠疫情在几个月内就让百姓生活回归正轨。

“我们作为普通党员,一定要做党用得上的小小螺丝钉。国之所需,我之所为。我做的事情就是国家需要我做的,好好做好手上的事情。现在老了,做不了事情了,就尽量减少国家负担。”周世倬说。

如今,周世倬老师虽年事已高,但使用手机和电脑很顺畅。有时间、精力,他还会被请到学校里,为学生讲述自己和共产党的故事,继续用自己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湛从昌:多做事就是我的初心

记者 张诚

湛从昌教授,机械自动化学院退休教师。1937年10月出生于广东广州,1979年6月1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出版专著《液压可靠性与故障诊断》第四部,参与编写《液压工程手册》等书,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第一发明人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外观专利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继续为国家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希望青年党员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祝福我们党更加繁荣昌盛!”湛从昌说。

坚持申请入党二十年

1954年,湛从昌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现为共青团),在团组织的教育下,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在党的思想指引下,他进步很快。当时武汉钢铁学院院长路璠作为一名老党员,对他坚定入党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院长当时管理整个学校,还关心我们团队。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及时帮我们解决,还和我们一起干活,很平易近人。”湛从昌说。

受身边党员的影响,他于1958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由于家庭社会关系难以提供证明材料,入党审查暂时未能通过。但是这并不影响湛从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申请书一写就是20年,并且一直主动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始终保持入党的初心,毫无动摇。

党组织也一直将他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安排一些社会工作,如团支部书记、系分工会主席等。1979年6月19日,湛从昌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淡薄荣誉专心做事

1979年,学校筹建新专业——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专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但在湛从昌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专业成功申办,于1983年开始招生。

同时,冶金部委托学校筹建液压试验台,湛从昌作为项目成员,克服了建设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最终试验台各项性能和精度均达到要求。1986年,液压试验台获得冶金部教改成果三等奖。1993年,学校以此为基础为攀钢建立规模较大的液压实验室。1995年,学校液压试验台获得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以永利官网为第一完成单位,我为第一完成人,这是永利官网较早获得的省部级奖项。”湛从昌说。

面对领导、同事的赞誉,湛从昌谦虚地表示,这主要归功为学校、学院和团队老师的支持,没有他们帮助我也不会成功。

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湛从昌将自己排在团队申请成员最后一名,让团队其他人先署名。在后续出版书籍以及申请专利的时候,他总是有意将年轻人的名字放在前面。“年轻人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我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湛从昌表示。

多年来,湛从昌都是教学行政双肩挑。2000年退休到现在,虽然放下了行政工作,但依旧坚持做科研,主持编写四部专著和教材,参与审核学校硕士点、博士点及评估材料,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参加博士、硕士学位答辩以及其他科研工作。“多做事就是我的初心。”湛从昌笑着说。

方康玲:报效祖国是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记者周婉丽 黄淑彤

方康玲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1945年9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5年9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为一个党员,报效祖国是我一生的信仰和追求。”采访镜头前,党龄56年,76岁的方康玲面带笑意,低头注视着胸前那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党徽。

坚定信念 锐意进取

方康玲三代定居于武汉钢铁学院,在父辈们的淳淳教导和浓烈的学术氛围中,方康玲自幼便养成了勤奋肯干、不怕吃苦的刚毅品格。“努力学习,踏实做事,用知识奉献祖国建设。”

从小见到的优秀人才多是共产党员,使方康玲很早便坚定了入党的决心。大一下半年,方康玲递交入党申请书,并于1965年9月28日,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为了奉献社会、奉献中华民族,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在逆境之中,应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1968年大学毕业后,方康玲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然后分配到湖北省远安县农业机械厂工作。她没有学过机械专业,找来清华大学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教材,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进步神速。她将所学知识用到机械加工中,为远安县农业机械厂尽了份力。

攻坚克难 锲而不舍

1973年,方康玲调回到武汉钢铁学院。时隔7年没接触过专业书。所学专业与武汉钢铁学院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有不少的区别。当年上海交大的高材生,优势全无,怎么办?“在困难面前不能屈服,唯有奋斗!”

从自动化专业的“白丁”,历经2年时间的自学,1975年,方康玲开始担任自动化专业本科必修课的主讲教师。她先后主编了5本教材,为多所高校自动化专业选作本科生教材,获得国家和湖北省教学成果奖,担任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百余人。

数十年来,方康玲以“智能控制方法用于过程控制”作为研究方向,特别是将智能控制方法用于冶金过程控制,为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冶金现场的工作环境恶劣,可为了解决问题,方康玲总是亲自下现场。几十年来,方康玲主持和参加了3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863项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了9项国家发明专利,所主持的项目获得过湖北省、贵州省、江西省等省科技进步奖。

传承党魂师德育人

“立大志,少年强则国强。党员应当走在最前列,青年是党员里最鲜活的血液。”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方康玲时常鼓励学生坚持个性,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多样性。

退休后的方康玲并未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选择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古典文学。“活到老,学到老,知识不会老。建设祖国的那份热爱永远无关年龄。”方康玲道。

李锐锋:党员的身份意味着使命与担当

记者 蒲亚杰

李锐锋教授,文法与经济学院退休教师。1951年10月出生于河南方城,1974年6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主持或参与教育部、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及论文集共6部,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祝愿我们的党风华正茂。”李锐锋深情表白。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李锐锋说,他们这代人从小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长大,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深入骨髓。尤其在看《红岩》等革命小说时,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赤胆忠心深深感动,更加深了她对共产党人的崇拜。中学毕业后,李锐锋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是位老党员,工作兢兢业业,在群众中威信很高。李锐锋回忆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1973年,李锐锋进入武汉钢铁学院轧钢专业求学,70多个人的班一年只发展一次党员,一次只发展一个。“我幸运地成为班里第一批第一个入党的,从此我有了政治生命。”1974年6月25日这个入党日期也成为了李锐锋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入党宣誓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听到国际歌响起的那一刻,我心想,以后自己就是党的人啦!”历经了47个春秋,至今想起那个时刻,李锐锋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课堂神圣,教学比天大”

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擦干净黑板,打开多媒体,教学准备工作做好后,李锐锋便站在教室门口等待来上课的学生。这是她从教38年的教学日常。

“课堂神圣,教学比天大。”“党员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做得更好。”李锐锋表示,党员的身份意味着使命与担当,党员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上好每一节课,珍惜学生的时间,对学生和家长负责。

“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学的第一要务。”李锐锋表示,学生要成才,必须要先成人,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学成后才能更好为国效力。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入党,坚定了对党的信仰。

“应该由我们成就更好的时代”

不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之后,李锐锋感触最多的是身边的共产党员积极奋进的工作状态。

李锐锋说:“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受到党组织的力量。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李锐锋表示,只有我们每个人把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做好了,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发展得更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不要等着更好的时代成就我们,应该由我们成就更好的时代。

“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你们强大,党和国家就会强大;你们闪光,党和国家就不会黑暗。希望用你们的烛光进一步点亮党和国家光辉灿烂的明天!”李锐锋寄语青年党员。

吴开明:一切为党 一心为国

记者 谭垚 通讯员 周嘉豪

吴开明教授,理学院教师。1966年1月出生于湖北咸宁,1986年5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和企业开发课题等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8项、90余项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我们要一切为党、一心为国,落到实处就是要以厂为家、以校为家。”吴开明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吴开明对自己入党的日子记得十分清楚,“我是1986年5月31日入党的,当时是大二的第二学期。”

作为一名党员,吴开明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毕业时,吴开明的成绩是班级第一,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全校推免的19名研究生,吴开明是其中之一。

大学期间,作为一名党员,吴开明还常常鼓励班上的同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攻读研究生的人数很少,但吴开明所在班级中,有近1/3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因此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党支部。

一心向党入基层回祖国

毕业后,吴开明进入武汉钢铁集团工作,在生产技术科做技术改造。一年后,被调到了技术研究室。但是,吴开明却不满足于待在机关的安逸日子,要求到生产车间去倒班,和工人同吃同住,拿一样的工资、干一样的活,学习如何操作连铸设备。从1993到1996年,吴开明倒班了三年,多次被评为武钢优秀共产党员。

在武钢工作几年后,吴开明成功申请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21世纪初,日本的钢铁行业水平高、发展快。毕业时,导师建议吴开明继续在日本从事博士后工作,但是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

回国后,吴开明带领团队致力于耐海水腐蚀高强韧钢铁材料等海洋工程用钢的开发研究。

如今,吴开明团队与宝钢、湘钢、南钢、山钢共同开发的极地低温用钢已经成功应用于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工程,在核聚变用钢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今后极地破冰船的钢板肯定是全部国产,我们也能有自己的标准。”吴开明说。

一心为民忧国事思他人

“电梯作为密闭的公共场所,是病毒潜在的传播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电梯消毒。”吴开明亲身经历过上海甲肝流行和北京非典流行,在疫情防护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新冠期间,吴开明经常打电话向武汉市委组织部、青山区委组织部及学校校办提建议。

疫情期间,学校需要征用学生寝室,吴开明第一时间组织协同创新中心宿舍的清理工作。吴开明还主动缴纳了10000元特殊党费,用于支持抗击疫情。“这是我作为党员应该做的。”

“希望我们的年轻老师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伟大的抱负,报效祖国、报效我们的党。”吴开明说。

樊希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记者张诚

樊希安教授,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师。1974年12月出生于湖南澧县,1998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先后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省部级项目与企业横向课题,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国家专利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他开发了6个系列高温红外辐射材料与涂层技术并实现量产,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实现交流加压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和新型挤压技术批量制造高强高优值碲化铋热电材料,国内唯一实现高强高优值n型碲化铋热电材料的批量制造,解决了部分高性能热电材料与芯片依赖进口的瓶颈。

“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祝福我们党万年长青、永葆活力,作为一名老师和科研工作者,也期望自己在将来的创新创业工作中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樊希安祝福。

党员责任永在心中

作为一名70后,樊希安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成为又红又专、为人民服务的人。受这种思想熏陶,樊希安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1998年5月4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对于党员,樊希安有着自己的理解。“大学时入党,是一种证明自己优秀的表现,很有荣誉感;但是真正成为一名党员后,在重大事情面前,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樊希安说。疫情期间,樊希安创办的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刚刚实现盈利,便积极捐款,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生产

从实验室到公司,樊希安表示,这是自己性格使然,也是研究的最终走向。“我在读研究生时就很热爱科研,喜欢研究偏应用型的项目,加上本身喜欢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就选择了创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生产。”樊希安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樊希安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前进。

为通信企业解决TEC恒温芯片“卡脖子”难题,实现进口替代,是他创办企业的初心。“TEC恒温芯片一直是制约通讯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这方面的技术,我想做的就是我的产品能够不再让我们国家受制于人。”樊希安坦言。

从零开始锲而不舍

从实验室到车间,从教授到创业者,迈过政策的门槛,还有量产的考验、市场的检验。锤炼企业家精神,对于创业教授来说,首先要有“清零意识”,放下身段,一切从零开始,在市场大潮中接受考验;更需要成果的开发者、持有者,坚定技术自信,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在无人之境开辟出一条新路。

“经常在各种采访中见到科研工作者在一些领域为国家做出贡献,比如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我就会想,要是自己也能够参与这样的项目,人生就太有价值了。”樊希安说。对于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他表示,希望如今的这些工作能给未来探索这个领域的人做好铺垫。

科研和创业中,常会遇到很多难题,樊希安和研究团队一直坚持。他清楚自己是为了什么走上这条路,是什么让他一路坚持。他希望能真正履行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和一名党员的神圣使命,希望能在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姚凯:入党日是我的另一个生日

记者张诚

姚凯教授,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教师。1980年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2019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神经元再生、干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PNAS、Cell Report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在国际上首创“基因治疗两步法”成功激活内源性神经胶质细胞的干细胞属性,并诱导其再生为新的神经元,使先天性眼盲小鼠“重获光明”。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祝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健康。”姚凯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送上祝福。

一颗红心 坚定向党

走进姚凯的办公室,贴在白墙上的一面党旗格外引人注目。“我入党那天就把党旗贴在了墙上,时刻提醒我是一名党员,我会一直贴下去。”姚凯说。

作为一名在科研上有所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姚凯的党龄只有一年多,因此他对自己的定位仍是年轻党员。“年轻党员不仅仅可以指年龄小,党龄小也是其中的一种。”姚凯表示。在入党转正的当天,他的学生跟他说了一句话:“老师,今天是你的另外一个生日。”这句话,姚凯也和贴在墙上的党旗一样,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2017年,博士后生活接近尾声,当时的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月内可以拿到美国为科研人才特设的绿卡留在美国,或者选择回国。

国外留学的经历,让他深知待遇高低并不是他衡量自己选择发展地的唯一标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让他迫切地想回到祖国,想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同时也向党组织递上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坚定的入党决心,和以科研报效祖国的信念。

满腔真情努力为民

2011年,姚凯成功申请进入美国耶鲁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神经细胞的损伤与再生机制,这条科研之路必然充满了艰辛,但是姚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前一句是形容人应心胸宽广,后一句就是讲做事不应为了利益,应基于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一直坚持下去。”姚凯表示。

2018年,姚凯以一作的身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这项成果成功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这种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复明,也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致盲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到目前,相关研究仍在继续。“未来我会继续推进这项成果,让‘给失明者带去光明’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能成为现实。”姚凯表示。

热衷学习新理论

成为一名党员之后,姚凯的书桌上就多了厚厚的一沓党员学习书籍。科研做完实验有实验总结,读完书他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作为一名年轻党员,我需要不断充实相关的知识,努力做好表率,不能辜负党对我的期望。”姚凯说。

作为湖北省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他前往三峡大学和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宣讲。姚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解读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充足的知识储备让他在宣讲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王为琪:努力攻坚克难 立志科研报国

记者张诚

王为琪,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1994年1月出生于山西吕梁,2016年6月1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在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4篇、CSCD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受理2项,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资助、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荣誉和奖项。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非常感谢党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关心和关怀。我会继续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攻坚克难,助力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王为琪说。

与党结缘讲奉献

本科阶段,由于大学上课模式不同于高中,很少有同学擦黑板,王为琪的室友就主动承担起擦黑板的责任,每节课如此。当问及擦黑板的原因时,室友表示,老师传授知识已经很辛苦了,自己应该去做这件事。被问及为什么只有自己去做件事,室友表示,虽不能强制要求别人去做,但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尽己所能多做贡献。

作为同级中第一批发展成党员的学生,王为琪室友的行为深深影响着他。在成为班长后,王为琪更加认真负责,让自己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积极争先,并于2013年递交入党申请书。

努力科研解难题

步入研究生阶段,王为琪主动参与到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接触带巷道非协调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原理的研究中。

“搞科研就是解决问题,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概念后,行业内就贯彻建设‘智慧矿山’‘绿色矿山’的政策,要发展也要环境,尽量降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巷道在采矿过程中会发生变形,我通过改进技术方法,提高稳定性,减少因巷道变形影响使用的问题,做好理论基础研究。”王为琪说。

严于律己作表率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作为一名博士党员,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问及党员身份对自己的影响时,王为琪如是说。在科研的道路中,王为琪不忘初心,不断奔赴在追求科研真谛的道路上,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攻关核心问题。除此之外,他在科研中还践行团结、奉献、友爱的理念。“科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作为师兄要对师弟师妹给予帮助。”

王为琪一直都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对科研的热爱,勤于学习、勇于进取。在研究比较枯燥的阶段,王为琪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我比较喜欢大学,做科研我乐在其中,也许有些枯燥,却是一个沉淀和成长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王为琪说。

同时,他积极参加创新赛事,在科技竞赛中为校争光。研二期间,王为琪参加“挑战杯”竞赛,从校赛到省赛,持续了近一个学期。熬夜加班是常态,但他却乐在其中。在高强度工作中,满满的是他努力为学校争光的决心。

闻健:始终不忘在党旗下的誓言

记者黄淑彤 周婉丽

闻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1995年8月出生于湖北襄阳,2019年6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西藏服役的退役军人,军运会赛场的志愿者,征兵入伍的宣传员,乡村支教的好老师,7年间无偿献血55次的献血达人。他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并被评为武汉地区高校无偿献血形象大使十二强选手。2021年,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

“衷心祝福敬爱的党永葆青春活力,蒸蒸日上。未来我将继续尽己所能,为党和祖国的发展奉献更多力量。”闻健为中国共产党祝福。

军旅生涯遇引路人

面对记者,闻健分享了自己在西藏的军旅生活。初抵西藏,恶劣的高原环境就给热血沸腾的新兵们一个大大的下马威。海拔高、气候严寒、紫外线辐射强烈、水难以烧开……这些问题让大家无法适应。当物资运来营地,新兵们都想躲懒,可在西藏驻扎了十几年的老班长二话不说,独自上前搬起了最沉重的大米。

“老班长是党员,向来默默做事,总是想着付出,跟自己较劲。”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班里的新兵也被带动,“班长都在辛苦做事,我们怎么好意思站着不动。” “穿上了这身军装,就不能怕牺牲。”“我是党员就要先上。”“永远要干得多而不是得到的多。”总是埋头默默做事的老班长成为闻健心中党员最好的形象,也在闻健心底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

甘于奉献做楷模

驻扎边防时,闻健在艰苦的寒山之巅左手执书,右手执笔,手抄党规党章十多遍,“想当党员就要锐意进取,将党规党章刻在心中。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 挥别军营,闻健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复学后,他立马向辅导员提出入党申请。了解到“青马工程”,他积极报名。为增强政治素养,闻健抓住一切学习机会。 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3本献血证、19张献血卡……他拥有54次献血经历,共计献血2万余毫升。

在闻健的带动下,他的昔日战友和身边的同学先后二十余人次参与到无偿献血中,大多成为了固定献血者。

他和退伍战友成立迷彩社,志愿开展征兵宣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近两年,他先后带动数十名同学应征入伍,且都服役于偏远边疆省份。

醉心志愿,一心奉献。闻健在一年内先后报名成为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2019全球创投大会深圳站、第九届艾景国际景观设计大会等多个大型活动的志愿者。

疫情期间,闻健第一时间投入到抗疫一线,成为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向老乡们传授科学防疫知识、消除恐慌,协助村委会做好疫情防控管理,为独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大三暑期,闻健跟随老师前往咸宁通山县燕厦小学支教,向学生趣味化传授新知,开拓学生眼界,鼓励他们走出贫困闭塞的大山。

“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责任扛在肩膀上。率先垂范、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做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肩负的责任落到实处,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闻健始终不忘在国旗和党旗下的誓言。

方佳慧:做发光发热的青年党员

记者黄淑彤 周婉丽

方佳慧,文法与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2000年4月出生于湖北武汉,2020年11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20年度湖北省“百生讲坛”优秀主讲人竞赛“金牌主讲人”。

“越了解,越认可,越热爱。接过革命先辈的精神火炬,做勇担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值党百年华诞之际,方佳慧深情表白。

党给了我希望和信心

2020年2月,爆发的疫情打乱了方佳慧的跨年旅行计划,滞留在福建的她被确诊新冠肺炎,在当地医院接受隔离治疗。“我听不懂当地方言,刚被隔离时既孤独又害怕,心理防线几近崩溃。”回忆起隔离治疗的日子,方佳慧不禁哽咽。

“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方佳慧介绍,治疗期间,值班护士每天四五点就会到病房,轻手轻脚地给病人做完核酸,再默默离去,“她们起得早睡得少,却总想让我们能多睡会儿。”

一天三次检查,医生护士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不停歇地往返于各个病房。除却查房和日常检查,医护人员更多的是要安抚病人的情绪。“闽南语温柔,可她们鼓励我时却很有力量。”

借助新闻媒体了解到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防疫措施,方佳慧深深为各省的医疗队全力驰援武汉、党员们冲锋前线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举国上下齐心抗疫,党员用生命散发光热;医生全力救治,国家无条件保护,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使我不再恐惧,党的温暖与坚定给了我希望和信心。”

向世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

康复出院居家隔离期间,方佳慧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23”重要讲话,“我想走近党,了解战疫形势背后的政策方针。”

战疫后期,国内疫情形势不断好转,整体局面得到了明显控制,但国际社会上仍存在不少“甩锅”和抹黑中国抗疫的言论。

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真实的抗疫故事和战疫情况,方佳慧接受了CGTN法语频道记者的邀请,拍摄Vlog讲述自己从确诊到治疗再到康复的过程,宣传党员奔走在一线志愿抗疫的事迹。

了解政策方针,学习党团知识,接受组织考察,大三上半年,方佳慧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志愿服务不会停

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我能做些什么贡献呢?”方佳慧常常想。

这个问题的答案,方佳慧慢慢在生活里寻到了。走进武汉血液中心,她以新冠康复者的身份捐献300毫升康复期血浆;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线上授课辅导学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子女的学习;参与大学校园抗疫访谈演讲,传递来自00后青年的正能量……

大三学期伊始,方佳慧当选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我热爱志愿服务工作。用心做好志愿服务,尽己所能伸出援手,这是我的幸运。”展望未来,方佳慧说,志愿服务是一辈子的计划,不会断,更不会停。

“在成人的分水岭,我因新冠疫情,走近党、热爱党、加入党,一路向党而行。感激党和国家的无私与伟大,让我在成人之际变得独立坚强、足够勇敢。成为党员于我而言是一场漫长却深刻的成人礼,希望我能成为不负时代使命、发光发热的新时代青年党员。”方佳慧说。

关闭